鼠疫通过什么传播?我们该如何预防?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日期:2020-07-08
刚果(金)伊图里省政府7月3日宣布,该省Djugu地区出现腺鼠疫疫情,目前已确诊36例,8人死亡。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,伊图里省是世界上鼠疫发生最活跃的地区,每年约出现1000例病例。腺鼠疫可通过感染的跳蚤传播。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胀、发热、寒战、头痛、疲惫、肌肉酸痛等。主要治疗方式为抗菌疗法。
中国驻刚果(金)使馆提醒中国公民不要前往疫情所在地区,切实做好个人防护,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,如出现发热、寒战、咳咯血、淋巴结肿痛等表现应及时就医。
鼠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,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,为甲类传染病。鼠疫潜伏期一般为1至6天,个别病例可达8至9天。
感染鼠疫菌以后,临床可表现为腺鼠疫、肺鼠疫及败血型鼠疫等类型。
腺鼠疫最为常见,除全身症状外,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,治愈率高。
腺鼠疫急起寒战、高热、头痛、乏力、全身酸痛,恶心、呕吐、烦躁不安、皮肤淤斑、出血。鼠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,发展迅速,第2~4天达高峰。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,其次为腋下、颈部及颌下淋巴结。
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,病人常呈强迫体位。如不及时治疗,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、破溃、于3~5天内因继发肺炎或脓毒血症死亡。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,肿大的淋巴结逐渐消散、伤口愈合而康复。
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,携带鼠疫菌的宿主动物主要是鼠、旱獭等啮齿类动物。
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,由此可将动物身上的病原体(鼠疫耶尔森菌)传播给人,形成“啮齿动物→蚤→人”的传播方式。
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带有大量的鼠疫耶尔森菌,可经呼吸道飞沫形成人际间传播,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。
接触传播。健康人破损的皮肤黏膜与病人的脓血、痰液或与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、血液接触可发生感染。
专家提醒广大公众:严格按照鼠疫防控“三不三报”的要求,切实做好个人防护,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。
1、“三不”: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、不剥食疫源动物、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。
2、“三报”:发现病(死)旱獭及其他动物要报告、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、发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。
3、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,去医疗机构就诊或个人出现发热、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。
4、若怀疑自己与病例有过接触可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申报,取得专业指导,一旦出现发热、咳嗽、淋巴结疼痛、咯血或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。
5、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,不去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旱獭,做好防蚤叮咬,通过使用驱避剂、减少躯体暴露,避免被蚤叮咬,不私自捕猎、食用野生动物。